《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锦15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
有这样一个学校,名叫“池塘之底”,它拥有着阴寒的建筑、沉重的大门,陈旧的教室以及阴森的氛围。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严格甚至近乎残酷的管理下,他们孤傲而坚强地抗争着,又可以说无恶不作,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仿佛等待着一个救星,又仿佛他们已经放弃了这种期待。
有这样一个失落的音乐家,带着一丝丝失落来到这里,见到了这一群渴望被救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马修。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代课老师,这个学校就是池塘之底。马修自始至终怀着一颗仁爱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犯错——受罚”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也懂得关怀孩子。在孩子犯错时,他总是包容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感化他们的心灵。经过马修老师的努力,这群“无药可救”的“恶魔”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小歌唱家。在影片的最后,马修因为校长的反对,而被迫离开了学校,他多么希望见孩子最后一面呀!而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进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记得其中一句话:“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影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放弃书写青春,即使是被放弃的“放牛班”的“恶魔”,即使是“池塘之底”,也一样会绽放青春,一样会拥有春天。《放牛班的春天》就是这样一部从头到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又满含热泪的影片。孩子们最为可爱的一面——那种发自内心的纯真的天性,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现实中,我们是多么需要这种天性啊。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最近,我看了一部片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让我的内心深受感慨。
这个片子采用了倒叙的方法,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莫朗奇,因为要参加母亲的葬礼而回到法国,,当年的旧友派皮诺冒着大雨送来一本书,是他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日记。马修当年到池塘之地,一所专为困难儿童设计的学校当学监,他发现这里的孩子特别喜欢捉弄老师,但马修试着用音乐,使这些孩子善良的本性显露出来,孩子们渐渐变得善解人意,马修发现莫朗奇很有音乐天赋,他不顾校长的反对,组建了合唱团,是孩子们慢慢走上正道,前途变的光明,可结局却十分伤感,马修因私自带学生出校而被开除,可马修没放弃,一生从事音乐事业,莫朗奇也离开了池塘之地,到了里昂音乐学院。
片中莫朗奇似乎十分幸运,马修把他从池塘之地的深渊解救出来,是他从原来注定一事无成变的前途无量,而他也没有辜负马修的期望,成了一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在池塘之底发生的事,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先是学生捣蛋,老师教育后依然如此,老师继续教育,学生屡教不改,老师便失去了耐心,如此便恶性循环。其实现实中这样的老师并不少,虽然方式和马修有一定的差异,做的也未必有马修好,可孩子们并没有领情,依然我行我素,为此我觉得未必是现实中的孩子没有影片中的差,而是前者所有人多对他很好,夸他,没有心理上的压力,而后者一直被压迫,两者一比,前者除了一些特别的是不会受感化,对老师的批评也无所谓,后者只要一有人善待,便如释重负,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这个片子让我感慨万千,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后,心里觉得很温暖。这是一个有关爱的故事,爱总是不能让人拒绝的,爱会给人带来希望和美好的憧憬。而从这个电影中,我也同样看到了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重要性。同样是教育,可以培养出成功的学生,也能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对老师来说,也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品质,人类就是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人类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教育中出现很多好的典型范例,同样有很多败笔。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就是典型的范例,他坚持自身修养,给学生做出亲身表率,在教学方面更是首先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电影中的那位老师,首先自身是一位品质高尚的人,虽然他没有多大权力,但倾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学生。更珍贵的是他真心付出了爱,用爱去感化学生,并给学生充分的信心。要知道,只要勇于付出爱,没有谁会拒绝,人没有爱就活不下去,没有谁是一座真正的孤岛。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音乐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音乐可以启发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以及爱。电影中的那位老师正是用音乐感化了那一群孩子,尽管那些孩子在别人眼里是坏孩子。但老师没有放弃,有哪个孩子是生来就坏的呢?他们只不过是缺少爱,想要被爱和被关注。也是音乐,让他们学会了去爱。我们将来也会是一位音乐教师,也会是灵魂的启迪师。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是最近我才体会到信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只要你相信,你就能相信你可以实现你想要的任何目标。信念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啊。而在音乐中,你同样可以体会爱以及希望,甚至是你想要体会到的一切。
音乐启蒙教育对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很重要,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应不断完善和加强幼儿的音乐教育。在培养教师方面也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方式的培养,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如果成为了教师就应该从自身出发,首先做好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今天下午,班会课上黎老师同我们全班五十八个人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须要看的一部经典电影。这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电影里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男主角——马修,他也只是一个失业的音乐家,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有无足轻重的小小代课老师,但是,他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用了自已独特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已那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乐和他的善良、宽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遗弃的孩子们的喜爱。他的作为让这些不被老师们认可,调皮淘气甚至还弄过一些夸张的恶作剧的孩子们,得到了尊重,感受到爱的力量,喜欢上了学习。
一开始,马修刚来到了辅助学院里,受到了同学们的恶作剧,被同学们骂成了“光头”,可内心宽容大度的马修,却从来不斤斤计较,而是一再地去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因此,他才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来相处。电影中,马修管的班上有着这么一批让老师们头痛不已的学生:打伤 ……此处隐藏4844个字……伟大,选择了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马修对孩子的爱,让这个如“塘底”般破败不堪的寄宿学校,曾经阴森可怕的房屋,布满灰尘的操场,混乱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丝灵动和快乐;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爱,让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值得被爱、被期待,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更值得迎来人生中真正的春天。这个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这些孩子冲出牢笼、冲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义的时刻。
爱,如阳光般温暖,如山峰般伟大,如草原般宽广,如海洋般深邃,爱让每一个人站在世界的中央。为了生命中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学会爱吧,撑起心灵的蓝天!
那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在马修即将离开时跟着来了祈求马修带他一起走,最终马修真的把他带走了。
看完这部电影内心非常的感动,马修老师用她内心的善良和对孩子们真切的关爱去温暖着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美好,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拥有纯真的童年和快乐!
作为老师。每一个孩子受的教育三观,家庭环境都不同,我们就应该以平等,尊重,信任之心求呵护每一个孩子,用我们最真诚的爱去关注,激励,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播更是道德情操人性的传播,耳边再次响起那句神墨的使命:助亿万人进步!让我们用最真诚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去帮助每一个家庭!让我们相信只要用爱去浇灌,放牛班的孩子也能有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这是一个发生在“池塘底”教养院的故事,一位“失败”的音乐家和一群问题少年,却给人带来了久违的感动。
主人公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池塘底”教养院去教育一群在别人看来无药可救的孩子,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这里混乱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马修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发生在影片的最后,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皮埃尔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像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一部好的影片是不需要强加修饰的,《放牛班的春天》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
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耳畔还回荡着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又一次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让我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莫翰奇参加完自己的母亲的葬礼后,遇上了同学贝比诺贝比诺给他了他们在学校时拍的照,以及马修的日记本和他的皮包,让莫翰奇想到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
1949年,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了池塘畔底,他看到了孤身一人的贝比诺,贝比诺是他认识的第一个学生,马修亲眼目睹了麦神父被孩子的恶作剧刺伤眼睛。
马修想方设法让这些孩子变好,他看见了自己的乐谱,他曾经发誓过,永远不要再作曲,他又对自己说,永远不要说永远,于是他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每一个音符。
在听着动人的音乐,欣赏着令人感动的电影,让我不禁陶醉于其中,我一遍又一遍的回忆着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时流泪的感觉,克莱蒙马修,莫翰奇,贝比诺,郭和颁……这些人的名字,让我不禁为马修而感动,看到孩子们变得很乖,我也替马修感到高兴。
这部影片中,孩子们的歌声简直就是天籁之音,让我陶醉其中。
马修因为违反了院规,被开除了,在走的路上,马修想,这些孩子听话,现在连看就是冷漠,还有莫翰奇,算了,就在他很沮丧时,他看见了,一个个纸飞机落在他面前,他抬头一看,更多的直飞就落了下来,传来了悦耳的歌声,马修兴奋无比,他在日记本最后是这么写的。
我真想向全世界喊出我的心声,但,又有谁会在意我呢?我,克莱蒙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代课老师。贝比诺告诉莫翰奇,在马修即将踏上大巴时,贝比诺来了,在贝比诺恳求之下,马修没有同意,但贝比诺依然等着,眼望着大巴离开了,可是还没走多远就停了,马修带走了贝比诺,哈善院长因为滥用暴力,被萧老师,郎老师,麦神父举报,在孩子接受采访后,哈善被开除,马修走后,莫翰奇也被他的母亲接走了。
我一遍又一遍的看这部电影,每一边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
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文档为doc格式